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市县动态

控增 盘优 提质——苏州市相城区“四个一”做法管出编外用工新成效

访问量:     发布时间:2021-10-13     稿件来源:    

  为解决编外人员范围不明、口径不一、底数不清,编外用工数量多、招用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相城区围绕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管理目标,全面推行四个一,积极探索管理对象清、管理主体明、管理方式优、管理效率高的编外员额分类管理模式,通过实行领域全覆盖、管控全流程、服务全方位,实现了编外用工增量严格控制、存量统筹盘活、质量有效提升,推动了编外用工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一、制度设计一揽子 

  相城区高度重视编外用工,创新搭建“1+5+N”管理框架,建立健全相城编外用工管理体系,推动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一是坚持“1”个总体方案。由区委区政府出台《相城区编外用工管理改革方案(试行)》,明确总量控制、分类施策、科学管理三大基本原则,细化组织、人社、编办等部门以及主管部门、用人单位职责分工,实行员额分类管理,健全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协调配合的长效管理机制,为全区编外用工管理提出明确的工作方向和管理模式。二是明确“5”类指导意见。针对各镇(街道、区)机关事业单位、村(社区)、公安系统、教育系统、卫计系统5类重点领域人员实行分类施策,由各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制定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指导意见,打造专业化、有活力的编外人员队伍。三是出台“N”个管理制度。各镇(街道、区)根据改革方案及系列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编外用工管理办法及薪酬体系、职务晋升、考核激励等各类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管理对象进行分类指导、个性操作,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 

  二、员额审批一支笔 

  注重把从严从紧要求贯穿全过程,严范围、控总量、清存量,管活用好编外人员。一是从严规范适用范围。严格界定编外人员性质,明确2一律不得,即机关事业岗位以及涉密岗位等一律不得使用编外人员;物业管理、安保工作、绿化养护、环卫保洁、餐饮服务、会议保障等可由市场主体提供服务的事项一律不得使用编外人员。同时,加强与政府购买服务的联动,逐步实现机关事业单位由养人办事转变,减少对编外用工的刚性需求。二是从紧核定员额总量。建立编外员额总控机制,明确编办会同人社部门核定各镇(街道、区)机关事业单位员额数,组织部会同民政、人社部门核定村(社区)员额数,区级主管部门会同编办、人社部门核定教育、卫计系统员额数,同时,打破编外员额只增不减”“一核定终身的传统管理办法,员额控制数原则上实行动态调整模式,截至目前,5类重点编外人员中,教育、卫计系统员额占比达64.9%,在重点保障社会民生领域力量的基础上,确保了编外用工既满足发展需求,又得到有效控制。三是从重清理存量。坚持先清理,再规范原则,赋予各镇(街道、区)充分的选人用人自主权,及时开展编外人员选聘工作,对符合一定年龄、学历、考核、资格证书等要求的人员按流程纳入员额管理,并将员额名单报编办、人社部门备案;对不符合转聘条件的人员及时做好分流,特别是对未订立劳动合同、合同到期未续签、临时性工作已完成、不适应岗位要求的编外人员依法依规清退。经过2020年全面清理,各镇(街道、区)共清退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近900名,其中,元和街道核减18.9%,望亭镇核减17.8%,有效减轻了基层政府财政负担。 

  三、招用管理一盘棋 

  坚持严招严管原则,参照编内人员管理要求,全流程规范,提升管理效能。一是严把进口坚持先核后用原则,各镇(街道、区)在全面消化非员额编外人员且核定员额有空额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用工申请,经编办核准后才可列入招聘计划,杜绝超额进人。坚持逢进必考原则,各镇(街道、区)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要求,在将招聘简章向人社备案的基础上,参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流程规范操作,招聘结果同步备案。2020年至今,各镇(街道、区)新增纳入员额管理人员约75名,仅增加了6%左右,且36.4%左右的镇(街道、区)并未申请员额招录,有效控制了地方财政供养规模。二是注重过程落实平等人事主体关系,除年金制教师、备案制卫计人员外,原则上实行企业化管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落实岗位职级薪酬体系,在保障编外人员享有五险一金等基本利益的基础上,打破薪酬平均分配模式,根据实际建立健全编外人员岗级相配、一岗多级、一级多档的宽幅岗位职级和薪酬体系,同步建立薪酬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分级分类培训制度,鼓励各镇(街道、区)注重编外人员的培训教育,通过岗前、在岗、转岗、专项等各类培训,不断提升编外人员综合素质,自规范管理以来,各镇(街道、区)编外人员年龄、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除公安辅警外,本科及以上占比63.1%三是畅通出口明确淘汰退出机制,对于连续2次出现年度考核不称职、受到党纪政务处分等情况的,一律予以解聘;同时,鼓励编外人员通过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等方式转变身份,多元化打通退出机制,截至目前,退出员额管理人员近40人,进一步推动编外人员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转变。 

  四、考核评价一把尺 

  建立健全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管理制度,将编外人员与在职在编人员同管理、同考核。一是建多元评价机制。重视编外人员日常考核,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由用人单位负责管理和考核,并将绩效考核与个人业绩紧密挂钩,科学评价不同岗位人员贡献,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切实做到奖惩分明。二是推日常监督考评。各镇(街道、区)推行差评化考评机制,黄桥街道创新分层级考核机制,采用自下而上、三级联控、客观评价、奖惩挂钩的模式,由各部门初审、分管领导复评、纪工委专项评的方式,实现了考核科学化;元和街道创新积分制考核管理模式,明确编外人员绩效考核分数=日常考核分数(90%+民主测评分(10%+加扣分项目,分数直接用于年终绩效考核报酬计算;渭塘镇创新扣分制考核管理模式,以考核总分100=出勤情况(10+学习参训情况(10+共性指标(10+工作绩效(70),通过每月填报《平时考核记实单》完成考核。三是强刚性考核运用。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相挂钩,按照考核等级(分数)的不同进行绩效工资分配,绩效工资向优秀骨干人员倾斜,差异化分配,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偿。将考核结果与职级晋升相挂钩,对于考核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在职务晋升、奖励评先、进修培养时优先考虑;对于考核成绩较差、表现欠佳的,进行警示谈话;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直接予以解聘,让考核正向激励的指挥棒越来越灵敏。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共江苏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苏ICP备120353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