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通市通州区持续深化“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建设,紧紧围绕“稳基惠民”工作目标,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大力加强“一中心两平台”建设,“天网”工程获评“智慧江苏”重点工程,市场监管工作质效全面提升。
聚焦一中心,精准指挥调度。通州区以信息化指挥中心为核心,拓展建设了14个市场监管分局信息化监管指挥室,形成“1+14”信息化监管体系和应急指挥体系,结构扁平、上下贯通、双向互动的流程结构,确保各项指令能精准到达网格,有效提升基层特种设备监管质效。通过远程视频巡查、投诉举报线索、互联网和广告监管、舆情监测等方式,充分发挥大数据研判分析作用,对远程视频监控平台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即时提醒、限时处置和闭环管理,提高监管执法的靶向性和精准度。该指挥体系运行以来,已累计下发执法监管指令36874条,点对点短信提醒22995次,发现和整改监管隐患12270条,责令整改3803起,当场处罚573起,立案查处3790起,有力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打造两平台,夯实数据基础。创新开发信息化监管平台,增点扩面可视化监控平台,用“大数据”指挥“铁脚板”,进一步夯实监管基础。打造信息化监管平台,开发移动监管APP,着眼数据互通、业务互融、优势互补,构建市场监管大数据库,通过“网络终端+移动终端”同向发力,实现监管执法业务信息化管理、移动化办公。在一次对困人率较高的某大厦电梯开展的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某维保单位未按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电梯维保,但维保公示卡显示电梯刚完成维护保养,执法人员随即对这一行为予以立案调查。该平台充分展现了信息化手段发现案源线索、大数据制导精准执法的效能,对违法行为形成有效震慑。打造可视化监控平台,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纳入监控平台,变“静态巡查”为“动态防控”,将监管的触角前移到操作现场,24小时监督操作人员规范操作。一旦发现违法违规操作行为,信息化指挥室立即通过管理平台点对点发送短信提醒,责令企业立即整改,网格监管员进行闭环处置。目前已接入监控特种设备使用单位672家,覆盖全区所有气瓶充装单位和62%的起重机、74.32%的锅炉等七类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有效实现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隐患的早发现、快预警、强监管、优处置。在特种设备视频监控的基础上,通州区以点及面向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延伸,初步建成了一张重点主体广覆盖、行为监管全天候、预警处置即时性的远程视频监控网络。
建立“三机制”,提升监管效能。为解决频繁扰企、效率不高、多头监管的痛点,建立三项机制,提升“非现场”监管效能。建立抽查事项清单,明确18领域27个监管事项的非现场监管事项,设立“双随机”抽查平台非现场监管抽查子库,实现抽查信息匹配。建立智能升级机制,针对事故概率较高的叉车进行技改,安装继电器、物联网卡,通过人脸、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采集阻断无证人员上岗;对叉车运行过程中的超速行驶、不系安全带等违章行为进行实时预警提醒;设置电子围栏,杜绝叉车无序流动现象;安装声光警报器,设备启动自动警示场内人员远离作业区域,避免交叉作业产生安全隐患。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为解决特种设备监察部门监管渠道单一、未形成共治格局等问题,与属地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公安、环保等部门建立常态联动,与辖区村居联合建立前沿“哨点”,在风险防控、动态监测等方面形成强大合力,实现监管信息互享互通、违法打击合心合力。
聚焦“四防线”,筑牢民生保障。民生安全无小事,通过“信息化+网格化”互补互促,筑牢市场监管领域民生安全防线。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全面打造“农贸市场自检、监管部门快检、检测中心法检”三位一体检验检测体系,创新实施“食安通州”联创区建设,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率先实现全覆盖,南山湖水街创成省级餐饮质量安全示范街区;筑牢药品安全防线,运用信息化监管和远程视频监控平台,对药店开展场所检查、资料审查、专项抽查和信息留痕,净化药品经营环境;筑牢特种设备安全防线,开创性构建“人防+技防+设施防”三防一体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建立169种高中低三种类型风险违规行为库;筑牢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并依据日常检查、监督抽检等情况适时调整,围绕重点消费品和重点产品开展“问检于民”活动,突出不合格产品问题发现率,持续开展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质量专项整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