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州常熟市委编办立足职能定位,聚焦基层医疗卫生短板,持续强化卫生领域机构编制保障,助推基层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一、找准中心点,优化布局强共建。一是整合优化机构。以镇街为单位,组建1家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区域医疗中心,辖区内其余机构均整合为分院区。将全市30家基层医疗机构整合为15家,进一步提升运行质效。二是统筹资源融合。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中心,统筹区域内人、财、物资源,实现统一管理,统一使用,高效配置。充分考虑人口分布、交通条件、医院能力等因素,将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与镇域规划统筹推进。三是加强医共体建设。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加入市一院、二院、中医院三大医共体,通过核心医院的技术帮扶、专家下沉、人才培养等,逐步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2024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近550万人次,同比增长12.34%。
二、找准切入点,改善设施创品牌。一是优化硬件设施。积极争取立项、土地、财政等方面支持,对琴川、海虞、董浜等板块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改扩建,解决房屋老旧等突出问题,目前已开展8项工程,优化就医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二是引进高端设备。加强医疗资源投入,支持人口数量大、密度高、服务需求旺盛的区域增配CT、磁共振等先进医疗设备,同时,通过“互联网+”、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方式将基层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三是探索特色专科。在梅李、支塘人民医院分别增挂老年病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牌子,在其他具备条件的医院开设老年人病区,着重发展康复理疗、医养融合等医疗服务,打造一批符合区域自身特色的优势专科服务品牌。
三、找准落脚点,强化保障助发展。一是加强编制保障。盘活闲置、低效配置资源,保障全市1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00余名事业编制,根据区域医疗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支持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二是配强人员力量。统筹研究、科学配置事业和备案制人员总量,优先用于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和关键岗位、骨干人员。每年将卫生系统不低于60%的招录计划用于基层医疗机构补充人员力量。三是落实政策激励。坚持“两个允许”,落实“三个严禁”,完善基层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收入分配机制。在职称评定、人才项目、评奖评优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发挥激励杠杆作用,调动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