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徐州市委编办主动融入健康徐州建设任务,积极探索机构编制管理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为持续提升淮海经济区区域性医疗中心首位度提供了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坚持先行先试,纵深推进医疗集团改革。聚焦群众所盼,围绕“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四级’联动、百姓受益”的目标任务,在全国首创以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总院,铜山区人民医院为区级分院,铜山区大彭镇卫生院和驿城、文沃、焦山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分院的“1+1+4”模式医疗事业集团,充分发挥市级三甲综合医院的龙头作用、区级公立医院的纽带作用和镇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便民服务作用,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事业集团相关改革创新举措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作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单位被评为“2020-2021全国紧密型医共体典型案例”,同时入选“2023年江苏省十佳深化医改典型案例”。
二、坚持精准施策,加快补齐资源配置短板。聚焦职责所系,做到医疗卫生需求在哪里,机构编制就保障到哪里。结合疫情防控任务量和民生保障重点工作,对承担疫情防控任务量较大的16家医院按照10%的比例核增编制,进一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关心关爱;对承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治任务较重的6家医院按照15%的比例核增编制,进一步加大公立精神病医院建设力度;对县级医院核增的编制,市级按1:1比例配套下沉,进一步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对于超(满)编医院,专项用于新补充人员“带编入院”,避免超编引起的“冲抵效应”;对于空编医院,根据空编率和用编计划使用率等情况,实行一次核定、分批下达,进一步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同时,允许编制空额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聘用关键岗位骨干人员,仍无法满足需要的,按条件纳入“高层次人才编制池”保障,其他医务人员以备案确定的人员控制数额形式保障,切实把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有效化解了部分公立医院“无编可用”问题。
三、坚持多措并举,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展所需,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推动实行党委书记和院长分设,切实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各环节。持续完善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出台三级公立医院总会计师聘任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对医院财务的监督管理。率先完成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推动实行章程管理,进一步减少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借改革试点契机,推动7家部门办医由卫健部门统一管理,实现“一类事项由一个部门统筹”。采取“一院一策、一事一议”方式,推动徐州市传染病医院与北京地坛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实落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目前,全市公立医院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地位凸显,多家医院入围全国地级市百强,国家卫生县(市)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三位、淮海经济区首位,“到徐州看病”日益成为周边城市群众的首选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