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建强机构编制大数据优化编制资源配置

访问量:922     发布时间:2022-01-04     稿件来源:    

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机构编制大数据在这重要资源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近年来,在中央编办和省委编办的关心指导下,盐城在做实做细机构编制数据的同时,强化数据分析应用,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大数据优化配置编制资源的有效路径,有力促进了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建强机构编制大数据夯实数据应用基础

准确详实的机构编制大数据是数据应用的前提与基础。我市历来比较重视机构编制统计和信息化工作,从标准化、信息化、制度化“三个维度”,着力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实用性,夯实数据应用基础。

一是加强标准化建设,形成“一个口径”,实现从“不规范”到“规范化”的跨越。针对面上普遍存在的统计工作不规范、不精确、不实用、不衔接、不适应的“五不问题”,在省机构编制统计和信息化管理中心的指导帮助下,我市以开展统计专项调查省级试点为契机,厘清了全省统计9大类58个方面的问题清单,形成了既符合中央编办要求、又反映江苏实际的统计口径标准,为省“七合一”平台技术标准奠定了基础。去年,省委编办专门在我市召开统计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了相关经验做法。

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新建“四部门平台”,实现从“各自为政”到“部门联动”的跨越。在运用中央编办年报系统、实名制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新建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囊括台账管理、业务办理、查询统计、数据上报四大功能,涵盖机构编制管理、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领导职数管理、工资福利管理、编外人员管理六大模块,推动四部门数据贯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平台不仅推动四部门人事关联业务“不见面”办理,极大提高了机关单位办事的便捷程度,更重要的是推动编制数据与人事、工资等数据协调一致,推动四部门从“各自为政”到“部门联动”转变。

三是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四项制度”,实现从“无章可依”到“有章可循”的跨越。在强化机构编制统计管理的同时,对相关工作进行总结提升,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统计工作的实施意见》《机构编制统计监督检查工作暂行办法》《机构编制统计档案管理制度》《机构编制报告制度暂行规定》等四项制度,从管理、使用、监督等层面,对统计工作进行全方位规范和完善,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二、依托机构编制大数据优化编制资源配置

机构编制大数据为体制和机构改革、编制资源配置、机构编制监督管理等提供了决策依据。结合我市实践,重点介绍依托大数据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的做法。

一是依托大数据强化编制总量管理。严控总量是编制统筹管理使用的前提和基础。依托机构编制管理大数据平台,一方面,可以对各地、各单位的编制总数和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确保总量不超基数、人员不超编制;另一方面,可以对重点领域实行总量控制、统筹管理、精准服务。比如,推进“县管校聘”“局管校聘”,落实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配置标准。针对教育系统年度用编数量变化较大的实际,以各县(市、区)和市直为单位,借助教育部门数据系统的在籍学生总数,按照小学1:19、初中1:13.5、高中1:12.5的师生比,推算出每个县(市、区)和市直应配备的教师编制总数,将之与机构编制实名制库中各自的在职在编教师数对比,再结合来年即将退休的教师人数,预判来年各自仍需补充的教师编制数,提前下达给各县(市、区)和市教育部门,以便其有充足的时间来提前招聘人才,保障来年教学需求。

二是依托大数据强化编制余量管理。通常情况下,编制资源一经核定、长期固化,增编容易减编难,且编制调整程序复杂。对此,我市依托机构编制大数据,一方面,通过空余编制管理使用来调整余量,对城管、水利、交通等领域职能弱化的事业单位,限制其空余编制的使用,变相实现随职能调整而动态调编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对空余编制的合理管控,后期编制资源统筹调配留足“存款准备金”,按照空余编制的一定比例建立“周转池”

三是依托大数据强化编制周转管理。通过对机构编制大数据的分析,发现区域性、阶段性、结构性缺编矛盾日益凸显,部分领域编制却长期闲置,“有编不用”和“无编可用”的现象一直并存。为破解这一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我市以开展“事业编制管理创新”省级试点为契机,创新建立编制周转制度。即:恪守“一个前提”。在不突破编制总量的前提下创新挖潜和周转调配。坚持“两权分离”。在不改变各地、各单位编制所有权的前提下,将编制使用权“所有权分离统筹“三类资源”。一是市、县机构编制部门手中待分配的编制。二是已下达市直单位但暂未使用的行政、事业编制。三是全市一定比例的空闲教师编制。实行“四种周转”。一是系统调剂周转,对急需用编但空编不足的单位,优先在其所在系统内调剂同性质空编,同性质空编不足时可调剂其它性质的空编。二是内部挖潜周转,对系统内可调剂编制不足的单位,可在其3年空编总数范围内挖潜预支周转。三是本级借用周转,对无法调剂也无法挖潜的单位,可借用市本级周转编制总盘中的编制周转。四是区域统筹周转,对编制紧缺的主城区中小学,跨区域调剂县域富余的教师编制供其使用,统筹市县20%左右的空闲事业编制供其周转。配套“五项机制”。一是精准投放机制,周转编制重点用于缓解区域性教师编制紧缺矛盾,用于满足特殊人才引进和阶段性、临时性用编急需。二是单列管理机制周转编制实行专编专用,列入单位岗位设置基数,但不列入各地、各单位编制基数,使用周转编制人员与使用正式编制没有区别。三是动态回收机制当用编单位原核定编制出现空余时,或阶段性任务完成后,周转编制按原调剂方式收回。四是风险管控机制用于市级统筹周转的编制数量,按空余闲置编制的一定比例测算确定,既形成规模效应又确保总量不超基数。五是效能评估机制周转编制周转期一般不超过3年,期满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巩固提升使用效

编制周转保障了特殊人才引进急需。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实施“名校优生”汇盐行动,拿出事业单位和国企岗位,专门招引全国前20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引才事业单位空编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梳理分析所有市直事业单位编制数据,精准预判哪些单位空编可进人、哪些能在其主管部门直属单位中调剂空编周转、哪些即将空编可挖潜预支周转、哪些需借用市级周转编制总盘中的编制周转,市直挖掘了532名事业编制,最终选聘了400名“名校优生”进入市直事业单位,其中,空编和内部挖潜周转编制315名,系统调剂周转编制66名,市级借用周转编制19名。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应用,既精准保障了高层次人才、紧缺性专业人才等特殊人才引进需求,又守住了超编进人的“底线”。

编制周转保障了教育事业发展急需。针对市区教师编制不够用、而市内部分事业单位编制却一直空余的现象,通过大数据分析测算,全市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大约9.7名,空编数一般保持在1名左右,可以将20%的空编统筹起来使用,建立初期规模为2000名的事业编制周转池重点保障主城区中小学用编需求。目前,根据城区有关学校教师编制紧缺程度,分批下达了1289名周转编,另将242名周转编交由教育部门推进局管校聘,有效缓解了城镇化进程下的主城区教师编制紧缺矛盾,为生源急剧增加的一批中小学解了燃眉之急

编制周转保障了结构矛盾化解急需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市属国资总量快速攀升到全省第3位,国资部门又承接了国企重组、历史问题处理、国企安全监督和8户市属企业党委的管理等新的职责任务。市国资委现有行政编制20名,实有人员34人(含严格封闭锁定管理、实行退一收一的原“五大办”改革市商贸办划转人员14人)。经实名制库查询分析,市国资委虽然人员数比核定编制数多14人,但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人员年龄结构严重老化,不能适应国资工作的现实需要,且三年内退休人员达14人。为有效加强全市国资管理工作力量,结合其近几年减员快、人员结构不合理的实际,给予市国资委2名行政编制周转使用。同样,大数据分析发现,市场监管部门机构改革多部门整合收编也存在严重超编、人员严重老化问题,对此,我们按照退多进少、限期消化的原则,给予4名行政周转编制适当补员,缓解了这类单位人员结构性矛盾,为其高效运转、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也为即将开展的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人员结构性矛盾化解探索了路径。

四是依托大数据强化编制统筹管理。机构编制大数据为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提供了准确详实的数据支撑。

统筹不同区域间的教师编制资源。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加速向市区聚集,市区学校生源规模扩大与现有教师编制规模偏小的矛盾越发突出,而农村中小学因生源减少教师编制出现不同程度富余。为缓解这一结构性矛盾,我市在全省首家实行跨区域调剂教师编制,以各地近5年迁入大市区人口数和购房数为依据,结合各地编制基数、空余编制数、在校学生数等情况,分析推算当时市直中小学及幼儿园缺编700名,按比例测算从东台调剂44名、大丰调剂50名、建湖调剂100名、射阳调剂265名、阜宁调剂153名、滨海调剂124名、响水调剂64名,7个县(市、区)调剂800名教师编制,按照先急后缓顺序分批下达到需用编的学校,有序缓解主城区中小学教师编制紧缺矛盾。

统筹不同性质的行政、事业编制和编外用工资源。

一方面,统筹行政、事业编制使用。“三整合”改革中将各个镇(街道)原属若干事业单位整合,统一设置为综合服务中心,事业编制全部纳入综合服务中心,事业人员身份性质保持不变,使用管理由(街道)进行统筹,日常工作由各职能机构负责安排,做到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探索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打破行政、事业人员身份界限,激发园区发展内生动力。对机构编制部门而言,当部门行政编制受限时,可以相应补充其直属单位的事业编制,增强系统整体力量。

另一方面,统筹编内与编外用工。对新四军纪念馆、博物馆等单位,管理人员用编制保障,其他人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用工补充。同时,将编外用工与编内用工一样纳入实名制管理。这方面,我市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基础,针对过去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规模较大、管理混乱、难以监管的现状,以市政府办名义出台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用工办法,编制、财政、人社三部门联合,对编外用工人员的岗位范围、限额核定、人员招聘、薪酬待遇、管理考核、经费核拨等加以规范。目前,市直已对机关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用工情况进行全面梳理,现有编外用工全部实行实名制管理,财政供养的编外人员重新审核入库,过去单位自行聘用的编外用工封闭管理、退一消一,新增用工指标必须经机构编制部门核定,机关超编制总数5%、事业单位超20%的用工均需市委编委审批。在编制总量控制下,编外用工是对政府用人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优化了编制资源配置。

三、强化机构编制大数据管理应用的思考与建议

1、建议强化大数据在编制配置标准化方面的研究应用。基层机构编制部门在编制管理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绝大部分行业、领域编制配置没有明确的标准,很难判定编制使用是否科学、资源配置是否最优。上级机构编制部门政策站位高、业务水准高、研究水平高,拥有更全面更权威的机构编制大数据,可否进一步加强大数据在编制配置标准化方面的研究,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类似于师生比、床位数的行业编制配备标准,为各地编制资源配置提供全国平均标准参考,为机构编制的精细化管理、编制的动态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2、建议自上而下强化对机构编制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大数据在机构编制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管理是方向,各个系统都在加强,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可否对信息平台建设作些统一部署,并在机构、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以便于地方提升机构编制信息化工作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大数据的支撑保障作用。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共江苏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苏ICP备120353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