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泰州市委编办以开展全省首批机构编制法规制度执行情况观测点为契机,运用经济学中“供给侧”理论,通过规范“管理链”、提升“执行链”、优化“服务链”,推动三链融合、链式发力,打造贯通先进制度规则供给与机构编制工作需求两侧串联机制,形成推动机构编制法治建设良性向上的工作闭环。
一、规范“管理链”,以标准化思维提升供给质量。对标先进制度供给者这一目标,通过把准政治方向、科学设定工作标准,切实提高制定质量。一是以党管机构编制为核心,准确把握法规制度建设重点方向,研究出台加强机构编制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对机构编制工作原则要求、管理口径逐一细化分解、到边到底,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以统一精准高效为主干,编撰标准化手册,梳理汇编机构编制领域的成熟做法或有益经验,拟制参考模板,形成工作标准,以便长期使用和借鉴推广。三是以程序科学规范为抓手,建立机构编制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核和备案审查制度,对市(区)编委编办规范性文件制定提供服务咨询,对制度链条的逻辑性、适配性进行全面指导,规范性文件拟制水平显著提高。
二、提升“执行链”,以体系化思维把准需求脉搏。打造“前哨+后院”的工作模式,通过活络健全的观测体系为法规制度执行、修订等工作提供依据。一方面,强化前台观测采集。出台市机构编制法规制度执行情况观测点建设方案,形成“3366”观测工作体系,借智市法治观察员专家库,聘请一线同志充实观测力量,提升观测精度;逐步对编制统筹以外规范性文件执行情况进行观测,拓宽观测广度;强化观测工作与本级党委巡察、纪检监察等数据互通、信息共享,扩大观测的维度。另一方面,强化后台分析反馈。健全分析机制,注重观测试点工作与机构编制综合评估的系统集成,完善机构编制法规制度执行情况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科学设置指标权重,推动分析结果更加全面精准;构筑反馈机制,建立线索分析、建议会商和分级处理机制,对相关机构编制规范性文件开展修订完善或即时清理。
三、优化“服务链”,以精准化思维服务保障重点。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实现制度文件“有没有”和实施效果“好不好”相统一。一是紧盯中心工作,全力服务泰州创新体系建设,出台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实施办法,强化对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的支撑保障;二是服务保障民生,出台市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实施办法、市级医疗卫生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实施办法,制定市乡镇(街道)精准赋权指导意见,切实满足群众需要;三是科学规范管理,出台市机构编制管理综合评估实施办法、“数智编办”三年行动计划等,形成“先算后批”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