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起,溧阳市作为全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县市,紧扣工作目标和要求,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制度机制,强化公益属性,促进公益事业平衡充分发展,较好完成了改革试点工作,打造了一批在省内有影响力的事业单位。
融媒体中心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是本次改革重点打造的服务品牌。溧阳市委、市政府强化统筹规划,做好融媒体中心建设顶层设计,从机构职能、人员队伍、资源资产、体制机制等方面优化多维融合,2020年改革当年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经营收入5140万元,比上年度翻了一番,一举扭转了原广播电视台的经营颓势,“声、屏、报、网、端、微”+“剧团、户外平台”八位一体的“新生态”已在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生根发芽”。
一、从“机构融”到“产品融”,用一个声音说话
融媒时代,有容乃大。溧阳不仅仅将报纸、广播电视两个机构职能进行整合,还融入原属文旅局的锡剧团、原属工信局的智慧城市客户端和原属城管局、城发集团的城市公共广告等文化传媒资源,打造“大融合”溧阳模式。“声、屏、报、网、端、微”+“剧团、户外平台”八位一体的“新生态”已在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生根发芽”。
打造溧阳特色,拓展演艺外延。充分运用溧阳市锡剧团并入带来的特色资源,开展“融媒+演艺”“融媒+会务”“融媒+活动”等服务,除了传统的锡剧演出,还利用锡剧团演员精心编排了廉政、法治、乡村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主题的现代戏,进企业,入社区,开展“白茶开采节”、“诗歌里的溧阳”音乐诗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戏曲文化周”、“镇(区、街道)锡剧周周演”等活动,用接地气的泥土文化、草根文化,让中央声音传播更加生动深入,传递更有温度粘度。在今年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溧阳融媒体与市委组织部、江南铁军教育学院等部门联合打造“沉浸式”百集微纪录片《水西百忆》,充分利用了锡剧团演出团队,挖掘党史特色,创新党史作品,打通党史学习教育“最后一公里”,让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热”起来。
统筹线上资源,升级移动平台。在重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溧阳市融媒体中心对原广播电视台、新闻信息中心和工信局旗下微信、微博、客户端,进行合并、开发、升级和重新定位,确立以“自在溧阳”APP客户端为龙头,打造包含“中国溧阳”微信、“溧阳发布”微博、“融溧阳”微视频、“溧阳时空网”等在内的“三微一网一端”新媒体传播矩阵,并代运行镇区、部门20多个微信公众号,形成联盟集群,全面提升了融媒体产品影响力。同时,在直播、短视频和活动策划上等奋力抢占赛道,快速打开局面,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新型媒体产品。
推行项目包干,打造爆款产品。吸收社会化平台运行经验,探索项目制新模式,鼓励中心员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项目选择,破除体制壁垒重新组合,成立融媒体产品工作室,“爆款”内容开始从县域媒体流出。“留在溧阳过大年”“天南海北溧阳人,云上线下大拜年”“焦尾琴夜公园”…….牛年春节期间,走在溧阳市的大街小巷,或打开本地信息门户浏览动态,这些主题定会出现在眼前。在一次采集多次发布的采编流程下,项目制为内容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活力,以用户需求的导向立项是项目制生存的根本,坚持“四力”数据说话,有利于加快县级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升级,也是破除传统体制机制的一种新的尝试。
二、从“产品融”到“运行融”,用一个制度待人
当县级媒体平台聚合各家能力特性,汇集各方信息,形成所有信息成果载体“一张图”,那么如何对原先各自运行的系统实施通用化功能改造,建立重大任务统一调度机制,形成高效协同运行就成为了首当其冲的问题。
改革前作为传统的县级媒体平台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传播力影响力弱化、经营收入下降、专业人才短缺、体制机制制约等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整合组建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的首要任务。
问题浮在表面上,可根源在思想里。面对改革中的棘手问题,溧阳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通过顶层设计,整合各方资源,理顺体制机制,激发工作的创造性,增强属地用户粘性,从而转化为县级媒体业务上“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增强。
加强顶层设计,深度融合重塑机构。溧阳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委编委会议,确定全市事业单位改革整体方案,明确融媒体具体组建框架,将事业单位改革及融媒体建设纳入全市重点工程。先后下发《溧阳市融媒体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关于推动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溧阳市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优化整合市政府直属的广播电视台、归口宣传部管理的新闻信息中心、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所属的锡剧团3家事业单位,高标准组建融媒体中心,挂“溧阳广播电视台”牌子,公益二类,差额拨款,机构规格相当于正科级,为市委直属事业单位,归口市委宣传部管理。高站位、高起点将融媒体中心职能定位为 “传播中央声音,传递溧阳精彩”,树立“全省前列,全国一流”的高标准目标,并在“三定”规定中予以确定,进一步提升溧阳市融媒体事业工作品质和产品内涵。
盘活各方资源,真正实现自我“造血”。溧阳市通过积极创新体制机制,融合多方资源资产,探索新媒体运营方式等有效途径,从依赖政府“输血”变为自我“造血”。在市属国有企业溧阳市城发文化传媒公司的基础上,增资1500万元组建溧阳市传媒集团,交由融媒体中心管理。将广播电视、报纸传统广告类业务和剧团演艺业务、原属工信局的智慧城市客户端,以及溧阳市城管局、溧阳城发集团管理或经营的城市户外公共广告资源剥离给传媒集团,并将溧阳广电网络公司划归传媒集团管理。2020年改革当年溧阳市融媒体中心经营收入5140万元,比上年度翻了一番,一举扭转了原广播电视台的经营颓势,职工收入得到普遍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健全体制机制,坚持原则兼顾灵活。一个单位的整体重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其中离不开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溧阳市融媒体中心作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既有党委政府赋予的公共服务属性,也有积极开拓市场提供的服务。在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各项制度的基础上,探索更加灵活的管理体制机制。在激励政策方面,规范设置薪酬结构、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优化内部分配机制,完善向一线和高层次人才倾斜、按岗定薪、量化考核、优质优酬、动态管理为核心的分配激励机制,激发队伍的工作热情,焕发员工的精气神。在班子建设方面,溧阳市委、市政府改革干部任用方式,副职领导探索由中心主要领导同志推荐,重点将人选向年轻业务骨干倾斜,由市委宣传部考察、聘任,试用半年考察合格后由市委任命。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心人才引进和招聘进一步向新媒体、新业务等岗位倾斜,通过实战练兵、岗位培训、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打通编外人员的上升通道,从评价、绩效、晋升等多方面构建人才建设体系。
三、从“运行融”到“建设融”,用一个拳头发力
机构融合、平台融合、人员融合、机制融合之后,传统的条块分割界限被彻底打破,内部架构和关联系统也全部完成规划,此时,就需要真的把以往分散的力量聚合成有力的“拳头”。
作为县级融媒,溧阳市融媒体中心敢于冲破“县级市思维”,不以县级思维自我限定融合运营模式和工作标准,投资3.7亿元实施媒体融合一体化建设,并投资5000万元搭建以“荔枝云”为核心的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高标准打造县级融媒体中心。
拓展“+服务”,善运营、促创收。融媒体中心对政务、商务活动进行一体策划、多端包装、立体发布等全方位营销,提供“打包服务”“个性化菜单定制服务”等多形式服务,增强“+服务”品质,放大“+服务”效应,积极拓展、延伸“融媒+服务”产业链。依托音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源,尝试“融媒+设计”,承接了住建局、纪委、南渡镇多个展馆、展厅设计项目;与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合资成立江苏天目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全面承接天目湖品牌推广运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景区夜经济打造,积极打造文化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格局。
扩大“朋友圈”,破瓶颈、增实力。在短视频制作、会务承办和展馆设计方面,融媒体中心分别与新华社、北京七展、南京城墙砖等三家国内头部媒体和省内高端文化创意品牌机构探索成立合资公司、品牌工作室。通过联动协同,共建共享,变竞争关系为合作关系,有效解决了媒体融合过程中县融在内容生产方面人才不足、能力不强的瓶颈,提升了县融的生产力、服务力、保障力和竞争力。
冲破“定势”, 得成效、获硕果。2020年溧阳市融媒体中心高标准通过省级验收,先后有山东、安徽和我省的20多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前来调研,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组织全省63家县级融媒体中心负责人参观考察溧阳融媒。2021年春节《“云上”过大年,一起向前“犇”》24小时跨年图文直播,成为县融跨年主题直播的典型案例;与新华社联合制作的短视频《非凡之年》登上新华社《温度》栏目,一天时间点击就超百万;溧阳“新春全域免费游”登上央视一套《新闻直播间》;溧阳焦尾琴夜公园报道先后登上央视一套《新闻联播》和央视二套《第一时间》。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机遇也是挑战,以融媒体中心为代表的一批事业单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对公益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溧阳市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巩固深化改革成果,进一步做实改革的“后半篇”文章,持续推进事业单位建设,不断促进新时代公益事业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