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物埋藏极其丰富。市区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25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县级文保单位214处。近年来,扬州市委编办不断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强化地方特色优势,创新工作方式,擦亮历史文化名城独具魅力的“扬州名片”。
一、强化机构设置,提升力量配备。扬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坚持“城市建设服从古城保护,古城保护服从遗产保护,旅游开发服从文物保护”原则,压实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责任。市政府设立扬州古城保护委员会,负责扬州古城保护工作的统筹、指导、协调、监督。市古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扬州古城保护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市、县两级文化广电和旅游部门均挂“文物局”牌子,设置文物局专职副局长职数;市县设有“文物保护处”、“博物馆处”“文博管理科”等内设机构,负责各级文物保护、文物考古和馆藏文物保护管理职责。“文物大县”广陵区,在文旅局专门设置“资源开发科”,负责推进文化旅游大数据建设和装备技术提升,建成区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平台,将文保信息、文保工程、安全隐患管理和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工作一体化,该平台不仅有效提高了文物保护工作效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还向公众快速全面推广文物知识,同步利用社会力量助力文物保护。
二、强化特色优势,提升履职能力。中国大运河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集成。大运河扬州段长约150公里,共有10个遗产点和1处河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大运河27个遗产区中遗产数量最多的。作为“运河长子”,扬州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牵头作用。2007年,扬州就成立了中国大运河申遗联合办公室,明确其接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承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职能。2014年,在成功完成大运河申遗目标后,该机构随即进行了职能调整,从“申报世界遗产”转变为“世界遗产保护”,重新明确了机构职能编制规定。2019年8月,扬州市委又将市世界遗产保护办公室从市文化广旅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调整为市政府直属。经建设申报,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同意将在扬州建设的大运河博物馆定名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该馆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为省文旅厅所属驻扬正处级事业单位。
三、强化工作创新,提升专业水平。扬州地区古遗址、古墓葬等地下文物分布众多。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要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扬州市在全省率先实施考古前置并联审批。为解决文物考古人员人手不足问题,扬州编办通过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跨部门调剂、逐步核增编制和引入社会化用工等方式,逐步加强文物考古力量。针对市文物考古队专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将文保管理人才作为“绿扬金凤”人才招引重要内容,选拔具有专业素养、担当精神的优秀人才充实文保管理队伍。积极探索“一个机构多个分支”运营模式,在扬州博物馆增挂“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牌子,将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马可·波罗纪念馆等单位的职能整合进扬州博物馆。整合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汉广陵王墓博物馆等法人事业单位,建立扬州市蜀冈唐子城风景区管理处,打造博物展览集群式发展模式,提升城市形象,助推文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