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委编办坚持构建权责统一、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通过“四转变”,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单一作战”向“系统作战”转变。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部门的执法队伍和执法资源整合,持续深化市场监管、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农业农村、文化市场等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在各镇街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公室牌子,统一行使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领域的行政处罚权,实现“综合执法一队伍”。整合网格力量,选聘网格员兼任“综合执法+属地管理”联络员,依托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实地进村入户搜集社情民意、风险隐患,按照网格员自办、村级联办、镇级分流交办的模式,实现网格化管理与综合执法有机融合,实现由“单一作战”向“系统作战”的转变。
二、规范依法履职,推动“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结合推进基层“三整合”改革,分批分类明确赋予乡镇(街道)行使的行政权力,印发《海安市乡镇(街道)权力事项清单》,明确一般镇权力事项140项、经济发达镇269项、街道132项,确保职权“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联合司法部门充分发挥执法协调监督职能,强化培训、指导和监督,全面提升基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跨部门互通互联及信息共享共建的协同管理机制,理顺上下对应关系,明晰层级职责和局办职责,推动执法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实践,实现由“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的转变。
三、数字赋能,推动“分散繁琐”向“统一优化”转变。以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为载体,加强数据归集、整理、融合,发挥指挥中心一体化平台的“中枢神经”作用,强化“研判—派单—调度—指挥”全流程管理,完善“执法模块”的信息采集、事件分拨、处置反馈等功能,为综合执法实现科学研判决策、远程指挥调控。全面整合公安雪亮工程、国土蓝天卫士、水利智慧河道、电信平安乡村等条线视频监控资源,精准布设扬尘治理、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监控点位,实现实时监控、智慧监管,实现由“分散繁琐”向“统一优化”的转变。
四、执法监管,推动“事后监管”向“事前监管”转变。依托镇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运用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坚持教育和处罚相结合,实现执法过程全记录,满足执法动态、静态现场情况数字化记录的要求,固定查纠证据、还原执法现场。严格执行监督考核制度,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畅通信访渠道,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并通过召开服务对象座谈会、明查暗访等渠道收集行政执法中的违纪违法线索,不断营造良好的行政执法环境,实现由“事后监管”向“事前监管”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