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是党中央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为基层减负、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关键举措。江苏以试点为契机,分批次高质量完成全省95个县(市、区)1237个乡镇(街道)清单编制工作,切实为基层治理增添动力、激发活力。
清单编制以来取得积极成效。各地聚焦“事权清晰、责能相适、履职顺畅、保障有力”,围绕基本履职事项、配合履职事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以清单形式有效厘清并明确了“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职责运行更加高效。清单实施后各类基层事项运行效率明显提升,特别是应急、消防、城管等重点领域的县乡职责更加清晰规范,群众诉求处置更加及时高效,一些清单运行观测点的群众诉求办结率达99.75%,平均处置时长从10天缩短至5天。权责边界更加明晰。明确划分乡镇(街道)“必须为、负全责”“配合为、尽次责”“无力为、负不了责”三类事项,有效理顺权责关系、减少模糊地带、提升协同效率,保民生、保安全、保底线等责任进一步压实。基层负担明显减轻。清单把不该由基层做的事、担的责掰出来,把基层接不住、管不好的专业性技术性事项收回去,全省累计共收回行政处罚权赋权事项106603项,为基层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促发展、强服务。队伍活力有效激发。清单编制汇聚全员力量,通过找依据找政策,将手头事项抽丝剥茧、追根究底,是履职能力的一次大练兵,推进了基层工作运行的规范化标准化,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了基础。
编用衔接需要关注的重点。编好清单是前提,用好清单是目的。基层在“编”“用”衔接上还有一些困惑,需在后续运用中加以重视。清单意识尚需提升,避免“不愿用”的倾向。惯性思维会制约“用”的意愿。基层长期遵循“上面派活、下面接单”指挥模式,即便有了清单作支撑,但仍存在观望情况;部分县级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仍习惯以传统方式向乡镇(街道)交办工作。认识不足会影响“用”的主动。因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前期编制过程中,各地对清单的思考程度、理解维度不尽一致,一定程度也导致“用”的主动性能动性上存在差异。治理场景不断变化,突破“不好用”的瓶颈。适配需求变化有一定局限。清单事项需因时因势动态调整,行政处罚类赋权事项调整的程序相对复杂,涉及决策层级多、批复周期长,容易导致赋权事项与基层治理实际之间脱节。契合动态治理有一定滞后。落在纸面的事项表述相对宏观,不可能穷尽所有情形。随着新形势新任务变化,确需在履职事项清单外向乡镇(街道)安排工作职责任务的,应“一事一议”。条块资源存在差异,消除“不敢用”的顾虑。部门主导资源配置,基层担心“如不接受任务,在项目审批、经费安排、要素保障等方面会带来麻烦”。同时,履职事项清单与综合考核衔接还不够,客观上都会致使基层对清单的选择运用空间被压缩。管理模式发生重构,打破“不会用”的掣肘。系统化运用清单的意识还需提升。清单编制刚刚完成,有的地方对如何与现有的“12345”热线诉求办理、“吹哨报到”制度机制平台有效衔接融合,还没有相对清晰的体系化推进思路。整体性运用清单的谋划还需深入。以乡镇(街道)为主体编制清单,推进了所辖范围内的明责减负,但对镇域内部的定责赋能工作探索还要加强。此外,清单运用的普及度上还需进一步拓展。
构建巩固深化的长效机制。当前,清单执行正处于从“纸上”落到“地上”、从“有形”转向“有效”的重要阶段,加快释放制度效用需要衔接“编清单”“用清单”“管清单”与“减负担”,以清单的好操作、易执行、管长远,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夯实“依单履职”的基础。加强依单履职体系化建设,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作用,为依单履职提供必要支持。将清单纳入市县党校培训、县(市、区)部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等内容,推动县级部门对照清单安排工作、下达任务、开展督查。指导乡镇(街道)进一步把履职事项落实到各职能机构,将工作事项细化到具体工作岗位,让基层干部更好地履职尽责。规范清单调整的情形程序,既突出清单职责事项的法定化,也着眼满足基层需求的高效性,区分职责准入与动态调整的情形程序。职责准入着眼巩固减负成效,对基层被动承接、难以承接、不愿承接的事项,规范程序、严入慎入,凡由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交办或县级以上部门动议增加清单职责事项的,纳入职责准入范围,县级党委政府履行规定程序后,逐级报省把关审定,守牢程序关口。动态调整着眼保障发展所需,对基层应该承接、想要承接、能够承接的事项,实事求是、应调快调。凡因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省委、省政府要求,或乡镇(街道)自主申请增加清单职责事项的,纳入动态调整范围,由县级党委政府按规定程序自主审定,做到该严的严、该简的简。对于清单之外临时性、阶段性需要乡镇(街道)配合的工作,可探索建立临时性工作任务全流程登记管控制度,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实行记账管理、定期销号,工作结束后及时退出或终止配合职责。提升“依单赋能”的效用。加大资源科学配置,根据职责准入和动态调整情况,合理配置行政、事业编制,用好用活县乡两级编制“周转池”;建立编制资源在镇域之间统筹调配机制,加大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力度,让各方面力量在基层下沉聚合。优化县乡协同,全面建立“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完善“吹哨报到”事项清单;健全部门响应机制,明确各类事项的主办部门和协同部门,厘清职责分工;创新“多哨合一”模式,深化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等工作融合衔接,实现县域范围内吹哨集中、应哨规范、处置闭环,保障镇街有资源、有条件、有力量按照清单高效履职。强化“依单考核”的刚性。加强考核管控,把依单履职情况作为衡量乡镇(街道)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严禁将上级部门收回事项、清单外事项作为乡镇(街道)考核指标,强化“清单列什么”与“考核考什么”的衔接。实行“双向评价”,在县级部门综合考核中设置“清单执行情况”指标,突出刚性约束;将依据清单履职、保障清单运行等情况,作为乡镇(街道)对县级部门满意度评价的重要内容,赋予基层更多底气和话语权。加大“依单问责”的力度。厘清问责边界,坚持权责一致、错责相当,将清单作为执纪问责的重要依据,属于基本履职事项的,乡镇(街道)作为责任主体;属于配合履职事项的,区分主次责任,乡镇(街道)在配合范围内对过错部分承担相应责任;对收回事项,不追究乡镇(街道)责任,避免简单以属地管理名义进行问责。加强监督评估,将清单执行情况监督纳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和党委政府工作督查、巡视巡察、发文合法合规性审核等范围,科学监督评估清单运行情况。对县级以上部门随意甩锅卸责、收回事项承接缺位、动态调整不及时等情形,及时通报批评,维护清单的严肃性权威性。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编办综合处)
责任编辑:霍宏光